把握课程纲要,走进新课堂
时间:2022/8/26 22:03:23 来源:金坛西城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2280次
把握课程纲要,走进新课堂
——金坛区城西小学英语组期初培训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也就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怎么从新课标走向新课堂呢?城西小学的全体英语老师认真学习了三—六年级的新课程纲要。
本次课程纲要的制定基于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构建基于分级体系的课程结构;以主题为引领选择和组织课堂内容;践行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
新课标的“新”体现在重新界定了英语课程的性质: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新课程纲要在制定主题、文化知识与学习策略时就体现了英语课程的性质。
工具性是指英语课程可以使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英语。人文性是指英语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全人发展。英语教学的目标不局限于使学生学会英语,还应该使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来认识自我、认知世界、增长知识、学会思考;英语教学的内容不局限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应包括广义的知识、经验智慧、文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英语教学的过程不局限于语言知识的识记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应包括观察、思考、分析、判断、阐释、创造等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英语课程的基础性是指英语课程立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其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匹配,以培养该阶段学生应具备的基础性素养。实践性是指英语课程强调语言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最后形成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沟通和交流能力。综合性是指英语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性素养,而不是彼此割裂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2022年版课标在界定课程性质时还指出:“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标的“新”体现在优化了英语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新的课程纲领做到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细化。
英语课程内容由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要素构成。围绕这些要素,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活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在义务教育全程中持续发展。
在语篇界定时,体现了基础性、通用性和适宜性,多体裁,多类型,多模态的界定,既包括连续性文本,如对话、访谈、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歌曲、歌谣、韵文等,也包括非连续性文本,如图表、图示、网页、广告等。也分为口语与书面语等形式,还分为文字、音频、视频、数码等。
同时,注意到了语言技能中的“看”,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
新课标的“新”还体现在进一步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实施路径。通过英语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积极探索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与方法;强调通过探究主题意义实现语言学习与育人的融合;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那一个个单元主题内容框架完美的诠释了:
最后,新课程纲要推动“ 教— 学— 评” 一体化设计与实施。
教师准确把握教、学、评在育人过程中的不同功能,树立“教—学—评”的整体育人观念。“教”主要体现为基于核心素养目标和内容载体而设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决定育人方向和基本方式,直接影响育人效果;“学”主要体现为基于教师指导的、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的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决定育人效果;“评”主要发挥监控教与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要注重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教师注重各教学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设计并实施目标、活动、评价相统一的教学。明确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评等方面的内涵和要求,建立相互间的关联,体现以学定教、以教定评,使评价镶嵌于教学之中,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施教学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提问、追问,以及合理、科学的测试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是否真正发生的证据,包括理解了什么、能表达什么、会做什么,以及是否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等。及时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根据需要提供必要支架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以评促学,以评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