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框架,学有层次
时间:2022/5/27 20:24:33 来源:金坛西城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2277次
5月25日,全体低年级老师齐聚一(2)班,共同聆听陈燕老师执教的公开课《小猴子下山》。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习惯”为主题的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应该像小猴子一样,做事没有明确目标,要有始有终,一心一意,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陈老师执教时紧扣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托识字,走进文本
本课教学设计,以识字与写字教学为重点,依托童话故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从而实现基础知识的夯实与基本能力的提高。
二、创设情境,积累语言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的关键词,在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的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三、由扶到放,提高能力
这篇课文前四个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围绕“小猴子来到哪里?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它是怎么做的?”来写的。教师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理解意思,复述第一段。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己回答问题,填空复述课文内容。第三、四自然段,则直接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话,整个设计很有梯度,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
课后,全体老师参加了评课。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评价语言过于平淡,缺乏针对性。复述故事要着眼全员,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都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