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数学组教研课研讨活动

时间:2021/4/8 13:27:38 来源:金坛区城西小学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3615次

高年级数学组教研活动

48日上午,我校高年级数学组教师齐聚三楼会议室,参与了由朱雪松老师主讲的“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论学习活动,大家学习以后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附学习材料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根本,教师要在40分钟的课堂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教学效率。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

一、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谈到优化教学过程的标准,就强调不仅要看教学效果,还要看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消耗是否是最优值。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在80年代《行动计划》中也强调:“教学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必须合理使用。教师必须按照课的重要性分配教学时间。”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是否优化,不能单看教学效果好不好,还要看教学时间是不是符合规定的标准。我国有些教师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如提出“向40分钟要质量”,并且已经积累一些经验。首先要根据目的要求,内容多少,重点难点,学生的条件,以及教学设备等,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

其次,要注意节省时间,特别是在讲授新知识时,要抓住重点,不能企图一下讲深讲透。要安排一定的练习时间。通过练习的反馈,再采取必要的讲解或补充练习。再次,要注意尽量安排全班学生的活动,如操作、口算、笔算练习、解应用题等,避免由少数人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大多数学生成为旁观者。要注意在一节课内提高学生的平均做题率。此外,还要注意选择有效的练习方式和收集反馈信息的方式,以便节约教学时间,并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布鲁纳指出:“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他还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通过知识的联系和系统整理可以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但是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分几节课或分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知识间的联系。

因此,就更需要有意识地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系统化,以便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美国奥苏贝尔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因此教学前要及时唤起与当前新知识有关联的旧知识,特别是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例如,教学两步应用题,由复习有关的一步应用题开始,使学生容易看到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的结构有什么不同,在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步骤上又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从而较快地掌握两步应用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三、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1.课堂气氛活跃,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教学效率不是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知识的多寡,而是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充满情趣,和谐愉悦,是高效课堂的特征。 学数学、用数学,对数学始终有兴趣,是学生高效学习的条件。如何将学术形态的数学转化为教育形态的数学,将数学冰冷的美丽用火热的思考来欣赏,使数学教学有生命、更鲜活,就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调准课堂节奏,在师生的和谐交流中,渗透数学基本思想,锻炼理性思维,追求创新精神,欣赏数学之美,课堂思维活动高潮迭起,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状态。

例如,在讲解异面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展现空间关系,既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简单明了易懂。教师也可以用左右手的两个食指分别表示两条异面直线,把双手举过头顶以聚焦学生的注意力,在空间演绎怎样把空间角平面化的过程,即平移两条异面直线至相交。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着亲和的教态,和学生充分地互动,对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除了与学生智慧交流之外,在情感上也做到很好的沟通,使学生喜欢这个学科,排除厌学的心理。除了传授知识以外,也要了解学生的内心、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愿意动脑、动手,充分的体验、感悟数学带给自己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是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数学的理性思维方式。

2.精选例题,向习题要效益

一节高效率的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择一些难易适中,能够拓展思维空间的例题与练习题。数学离不开解题,数学课堂教学总会有例题的示范与习题的演练。在例题的选择上,老师要本着基础性的原则,选择一些难度较低、又能体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的例题,并且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问题的解决贵在转化,通过不同的变换方式,把问题转化到我们熟悉的知识。但是老师不能为了解题而解题,更不能让学生记忆题型,而是带领学生分情况进行讨论,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本质内涵,领悟数形结合以及划归等思想方法,向例题要效益。选题看似平淡,却内涵丰富,简约而不简单,深刻而不深奥。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要合理使用教材,有效选择例题和习题,如果对那些既是基础又富有内涵的典型问题不屑一顾,可能会忽视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数学问题的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例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情境做出有效的变化,使其条件或结论的形式或内容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围绕本质特征进行设计,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起到综合运用知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充分理解数学本质属性的作用。

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1.让学生自己当老师

强调能者为师,才能充分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直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这不仅不能埋没教师的地位,更能体现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 "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一题多解、一题巧解,可以采取学生交流、讲解的办法。通过不同学生的不同解法的展示,使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灵活性,增强了一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另外一部分学生的信心。好的解题方法不仅能事半功倍,而且还能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伴随着巧解题目成功的喜悦,又必然激励学生去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使学生在"求技巧→兴趣→再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讲述数学故事,培养兴趣

数学史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摇篮,它孕育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了这两者我们的课堂就不再会枯燥乏味了。实践表明,学生都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尤其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些与当天学习内容有关的数学小故事,可以使他们对所学习的内容留下更加深刻、具体的印象。

因此,教师结合教材,在教学上适时、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史、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趣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讲解极限时讲一下刘徽的割圆术;在讲解数列求和时,讲一下高斯小时候的故事等等。通过这些小故事,不仅可用数学家的勤奋治学的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且还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公式、概念等理论的创始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更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学习中借鉴。

五、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

1.设计有趣的情境,为教学增光添彩

俗语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情境导入是十分必要的。课堂上师生情绪高涨,教师引得妙趣横生,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这样的教学如果不成功,是没有道理的。

比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如果只是教师在课堂上,从讲例题开始,然后不厌其烦地讲道理,讲定义。这样肯定十分枯燥,没有一点吸引力。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教师讲得是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就更别提什么教学效果了。我利用猴子妈妈分桃子的故事导入新课:一天猴子妈妈把孩子们叫到一起,说:“现在给你们分桃子吃,不过每个人只能分6个桃子,要三天吃完。”小猴子们一听,想了想说:“妈妈,不够!不够!太少了!一天只能吃两个。”猴妈妈赶快说:“别叫!别叫!现在给你们12个桃子,不过要6天吃完,这下应该够了吧?”“不够!不够!还是不够!”猴妈妈一听,“别叫!别叫!一人24个,不过要12天吃完。这下够多了吧?”小猴子们听完,一个个高兴地跳起来。同学们,你们说小猴子们高兴的有道理吗?听完这个故事,同学们哈哈大笑,又都赶紧互相商量,最后得出:高兴的没道理,因为每天还是吃2个。通过这个故事,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整堂课变得生动而活泼,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多动手实际操作,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效率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和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必须组织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得到对抽象知识的正确认识。实践证明,实际操作是小学生学习新知识非常好的途径。要想验证一道数学题结果正确与否,就只有亲自去算一下。这样得出的结论,自然也理解得比较深刻,记得更加牢固。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同学们,马上要到中秋节了,大家都喜欢吃月饼吗?”同学们都高兴地回答:“喜欢!”“那么同学们,我这里有几个纸做的同样大小的月饼,现在分给各小组的组长。我要求,第一组分得月饼的三分之一;第二组分得月饼的六分之二;第三组分得月饼的九分之三。然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组分得多。同学们,你们说好不好?”同学们听到我的安排以后,就都兴致勃勃地动手分起来。几分钟过后,分好了,经过比较、讨论,大家都纷纷举手汇报本组的结论:分得一样多。我又问:“为什么分得一样多呢?难道是三个分数一样大吗?大家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呢?”同学们异口同声:“愿意!”“好,既然大家愿意知道答案,就自己动手,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吧!有没有信心?”经过同学们仔细研究,借助教科书和资料,弄明白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节课进行得非常有趣,效果也非常好。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区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苏ICP备06023074号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西城路17号   电话0519-82851227 邮编:213200   

扫码关注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