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文,探究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时间:2021/3/6 12:37:37 来源:金坛西城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5908次

浓浓年味还未散尽,崭新学期随之到来。久未放晴的天空,今日午后却露出了笑容,我校高语组老师们齐聚五(5)班教室聆听周铮鑫老师执教的《祖父的园子》。

这篇文章选自现代作家萧红的自传小说《呼兰河传》。课文以富有孩子气,且又带着浓郁诗情画意的语言,重点讲述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真实地再现出来,令人神往。周老师本节课主要抓住朗读,品悟情感,并运用联结的阅读策略,引领学生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走进一本书的阅读。

1.jpg

一、巧抓课题,激趣导入

课堂伊始,周老师从一个“园”字出发,展示“园”字的演变和意义,又巧妙地过渡到“那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呢?”勾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让学生明白了汉字的有趣与博大精深。祖父的园子里有许多的景物,周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同一类别的景物,学生很快就对园子有了大致的认识。紧接着,周老师用以读促讲的方式,带着学生进入园子,体会园子的特点。

二、注重朗读,品味语言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周老师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带领着学生跟随着他的思想,他的节奏读书,有的孩子读的并不理想,但是随着周老师的鼓励进步明显。学生在读中思,思中悟,很快就体会到文章深层情感。周老师还设计环节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仿写、续写句子,并且读好句子,相信学生定能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加以灵活的运用。

3.jpg

三、走近作者,感悟经典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书本上的知识也是有限的,而语文的学习则是无限的。周老师采用了联结的阅读指导策略,补充了关于萧红的生平资料、他人的评价以及萧红的其它作品,引领学生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走进一本书的阅读,带领着学生从《祖父的园子》走入萧红的世界《呼兰河传》。整本书阅读,就是让学生从读一篇文章到一本书,从读一本书到一类书。在此过程中,孩子的阅读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周老师让孩子们猜测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  )的歌谣”,学生读完课文给出了自己的猜测。老师介绍萧红的身世后,并出示:“一串凄婉的歌谣”,使学生产生了想去探索整本书的欲望,周老师在学生心中播下一个关于萧红、关于呼兰河的种子,相信定会慢慢萌芽。

课后,高语组老师们就两节课进行了点评。老师们依据课堂观察量表,分点阐述,共同探讨。靳俊杰老师指出:周老师对教材解读准确充分,要点把握相对到位,能紧扣单元要素展开教学。刘国琴老师随即谈到:教师应基于本班学情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应贴合学生实际,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备好课,还要更备好“学生”。对于教学流程,朱雪枫老师与郑绪月老师也给出了相应的评价:本节课可以以最后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结束,引导学生思考茅盾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呼兰河传》兴趣。在本节课的时间分配上,杨幻老师、王颖玲老师都认为较为合理:课堂应该以生为本,精讲多练,以确保学生自主活动,练习的时间。同时课堂上各个环节师生互动方式多元,但是课堂上应该更要注重生生互动,以便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更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把控力与教学的智慧。“一堂课中的学生习惯固然重要,然而教师对学生的精彩评价更能为课堂增光添彩,恰当的评价点拨能给予学生较大的激励,教师的肯定能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贡振芳老师与孙桂霞老师如是说道。最后吴卫国校长总结:备课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所有的问题,环节都应该明确的指向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要基于本班学情,将文章作为阅读的引子与阅读期待;教师的评价可以点带面进行,同时可以采用生生互评的方式,激发学生观点之间的碰撞。

4.jpg

  本节课激发了大家评课的兴趣,相信老师们都能在评价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成长中蜕变。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魅力的。课堂上,让我们语文老师带着学生在美丽的文字间徜徉,享受学习语文的幸福,领略语文的诗情画意。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区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苏ICP备06023074号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西城路17号   电话0519-82851227 邮编:213200   

扫码关注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