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的阅读问题的有效设计
时间:2020/11/26 0:59:24 来源:教研组长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4158次
英语课堂的阅读问题的有效设计
——记“有效课堂教学”第12次教研活动
阅读能力是重要的英语语言技能之一。课程标准二级目标对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是: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教育部,2012)。通过解读《课标》可以看出,理解阅读文本和掌握阅读方法是小学英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阅读文本的理解关键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问题设计能力的高低。
在五、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五、六年级的阅读材料从文字量、内容到内涵等较中年级有了很大的提升。洛林﹒W﹒安德森(2009)建议教师在备课时留出足够的时间充分理解与分析文本,努力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依据理解的层析合理地设计提取信息、概括大意、分析因果、论证观点、整合信息、推理判断、预测想象以及批判评价等问题。但在平时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力令人堪忧,存在着各种问题:
(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存在知识性错误。
(二)、问题设计简单偏知识性,缺乏深度思考。
(三)、问题设计形式单一。
(四)、问题设计缺乏梯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这次教研活动,以“阅读问题的有效设计”为主题进行了教研活动。先是张萍老师执教六上Unit 6 Keep our city clean,然后英语组全体成员进行了研讨。
一节阅读课,通常分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大环节。阅读中环节是阅读教学的主体部分(葛文山,2012)。在每个环节中,都涉及到很多的问题设计,相对集中于阅读中环节。本研究结合阅读课,探讨不同环节问题的有效设计。
(一)、阅读前,情境创设,简明扼要入主题
阅读前环节的重要目标在于让学生对篇章感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扫除部分阅读障碍的生词。高年级学生比中低年级的学生更关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所以读前的问题应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另外读前活动设计不宜过多,应简明扼要切入主题,否则学生会失去阅读的兴趣。
(二)、阅读中,以支架性问题为驱动,推进文本理解
高年级语篇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指导学生运用各种阅读策略,获取语篇信息;二是让学生尝试运用语篇中承载的目标语言,以初步培养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篇的学习和理解一般要经过“整体理解——局部理解——整体理解”的过程。在学习篇章的过程中个,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指向的支架性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获取信息的阅读策略。
(三)、阅读后,设计开放性问题,发展多项语言技能
1、 巩固环节
阅读后环节主要包括巩固环节和拓展环节。巩固环节是从语言学习转化为语言运用的环节,同时也涉及学生对课文的再认知。教师巩固环节的问题设计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拓展环节
拓展环节通常是整节课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成果、语言习得及技能运用的展示过程。在此环节设置开放性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激发学生运用目标语言进行表达的欲望。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封闭性问题而言,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