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盛贤三月理论学习

时间:2025/3/25 19:49:29 来源: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128次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意蕴、实践问题及改进路径

跨学科主题学习具有学科性、关联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学科性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回应学科究竟是如何被整合、转化和超越的,以及这些相互作用产生了哪些新的知识等问题。关联性解释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涉及不同课程知识的整合、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利用、校内外学习活动的有机结合。实践性体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注重课程知识与现实实践的联系,促使学生将学科知识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过程,形成研究性学习成果。多样性体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具有多种实践途径,诸如项目式学习、综合实践学习、现象学习、基于共同核心课程标准学习等形式。

跨学科主题学习改进的实践路径有几下几点:

1. 确定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分科学习的限度从理论与实践上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有限度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分学科学习也不是非此即彼的,二者相互协同。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主题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学科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到综合、重组,延伸和提升。

2. 建立师生跨学科主题学习共同体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各学科内容融合的一种发现式学习,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组织单位进行的学科教学活动,在学科教研组之外建立不同学科教师合作共享教研共同体。以共同体的方式聚集不同学科教师共同研讨不同学科中有关联的内容及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包含这些学科内容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主题,并根据确定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主题建构问题情境,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任务、要求、方式和环节。在必要时,需要不同学科教师合谋主导学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便能从学科视角发现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中遭遇的难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 重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结构结合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需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空间生产必须朝向生产相互交融、连续、聚集的空间群,校园处处皆可成为支持学习的地方,成为一个开放性、关联性的非结构化的空间体,让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方式,选择到相应的场所学习,适应、满足学生不同类型的学习需要。

4. 改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方式,大量实践证明,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它“能检测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去解决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种评估手段,表现性评价不是让学生在预先确定的选项中进行选择,而是要构建一个答案,生产一个产品,或执行一个活动。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区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苏ICP备06023074号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西城路17号   电话0519-82851227 邮编:213200   

扫码关注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