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华老师五月理论学习
时间:2025/5/21 21:03:37 来源: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177次
《中小学如何有效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学习摘抄
纵观各学科、年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具体形式是非常多样的,有问题、任务、项目、活动等。2024年以来,诸多学科新教材都通过各种方式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纳入到教材的逻辑结构中,至此,这一“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载体真正落实到了“新教材”中。
中小学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挑战有哪些?
在推进本次“双新”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时,学校首先碰到的冲击在于,原先习惯于“校本”“特色”的设计思路与当下课标倡导的“标准”“系统”的设计思路存在差异。
在校本特色思路下,学校的推进只涉及少数教师、“边缘”时间,做一些体验活动、考察、研学,或者是研制一些校内读本、手册,围绕重点关注的特色如地理文化、航空航天等做一些学习资源。虽然也带有“跨”的性质,但其实更多的是“综合学习”,设计相对比较容易。
本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其实代表了一个新的思路。当其进入到课标后,意味着要进入学科,是素养导向,需要深入研读课标与教材,明确各科必做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什么,面上要涉及全体教师,落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也和以往的多学科任务设计,以活动体验、搜集和整理资料等不同,带有非常鲜明的“解决问题、设计项目、形成成果、深化理解”的特点,对各学科的统筹要求更高,需要纵横考虑与学校的育人目标、已有特色、现有课程资源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各学科之间是否可以整合开展。这种全局性的课程实践不仅考验校长的课程和教学领导力,还考验这所学校课程机制以及教师的课程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一来,一些挑战就体现在:
第一,如何提升教师“跨”的意愿、意识与能力?
习惯于分学科教学的教师,缺少“跨”的意愿;部分有意愿想要尝试的教师,可能由于缺少相应的培训和强有力的支持,对什么是好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际的课堂样态、目标的把握、学生的支持不到位,开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第二,如何形成学校跨学科主题学习所需要的灵活的课程机制?
目前学校核心运作的课程机制是应对分学科的,相应的资源配置、绩效考核、教研安排等也都是为了尽可能保证学科教学的开展和质量。即使是学科内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也意味着需要更多、更灵活的教研时间、备课时间,同时还需要其他学科的适度支持,需要较为灵活的课时机制、资源调配机制等。
第三、如何对学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评价?
目前学校中的评价主要围绕学科知识和能力构建,相对比较清晰,而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涉及学科,还涉及探究过程、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跨学科素养方面的评估,这些素养是否需要评、如何评、评完后如何用、如何与现有的学科评价整合,对学校而言都是有待攻克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