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理论学习——曹文华

时间:2025/4/27 16:20:05 来源: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431次

学习摘抄:跨学科主题学习改进的实践路径

1. 确定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分科学习的限度

从理论与实践上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有限度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分学科学习也不是非此即彼的,二者相互协同。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主题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各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学科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到综合、重组,延伸和提升。然后,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要在相关学科学习中进行拓展、深化,所遇到的问题要在学科学习中分析解决,从而使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分科学习相互协同,既要保持分科学习深度的优势,又要发挥跨学科主题学习广度的作用,以此推进学生学习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样便解决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既能“跨出去”(跨学科主题学习),又能“跨进来”(分科学习)的问题。

2. 建立师生跨学科主题学习共同体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各学科内容融合的一种发现式学习,打破了传统以学科为组织单位进行的学科教学活动,在学科教研组之外建立不同学科教师合作共享教研共同体。以共同体的方式聚集不同学科教师共同研讨不同学科中有关联的内容及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包含这些学科内容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主题,并根据确定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主题建构问题情境,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任务、要求、方式和环节。在必要时,需要不同学科教师“合谋”主导学生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以便能从学科视角发现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中遭遇的难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需要不同学科教师“合谋”与合作,还需要学生之间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学习共同体,学生能见识不同的理解,看到事物不同的侧面,进而超越自我个体的认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个体能在同伴的启发中豁然开朗,能在同伴赏识中体验“自我满意”的情感,能在同伴提出批判时为自己的主张辩护,能在同伴讨论中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能在与同伴的理性争论中确认自己主张的缺陷等。说到底,学习离不开学习者群体的共同活动,主体在群体中的理性交往能力就是主体的学习能力。

3. 重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结构

传统的教学空间结构是工业化社会功能论导向的一种建筑结构,这种空间结构是“以教为中心”教学文化的典型反映,催生了效率主导的教学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空间结构下,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授受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固定教室中完成学习,无法开展具有探究任务的学习活动。相反,学校建筑空间若互相渗透、关联,在功能上,各空间体相互交融,彼此开放,便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形成“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文化。这说明知识生产具有空间性,揭示了空间类型对学习方式的影响。结合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需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空间生产必须朝向生产相互交融、连续、聚集的空间群,校园处处皆可成为支持学习的地方,成为一个开放性、关联性的非结构化的空间体,让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方式,选择到相应的场所学习,适应、满足学生不同类型的学习需要。教学空间与教学时间不可分割,跨学科主题学习空间的变化必然引发教学时间的调整。学生的学习表面上是一个时间事件,其实,它是学生学习空间发生变化的描述,是一种空间化的时间。它反映了学生学习经历、观察、体验、参与、操作和觉悟等层次和程度。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学生经历、体悟,主张通过具身参与学习的历程获得解决问题、观察与分析社会现象、实验、产品制作设计等综合素养。客观上,这需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沉浸于多个学习空间,具身观察、感知、操作和感悟。这一过程需要摒弃效率主义式的结果追求,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任务繁杂程度,确定有弹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时间。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区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苏ICP备06023074号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西城路17号   电话0519-82851227 邮编:213200   

扫码关注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