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鸣 四月理论学习

时间:2024/4/9 18:17:46 来源: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429次


      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内涵丰富、层次多样,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展示了中国人民爱美求善、自强厚德的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艺术成果。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中孕育的美育精神是“中华美学精神在民族的实践活动中的呈现”,也是“中华民族审美与艺术传统在育人及应用层面的独特建树”。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虽然涉及中华美育、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等,但就其本质而言,总是离不开人,是一种“为人”的文化。中华美育是运用中华民族的审美与艺术传统进行的一种独特的人格教育,能够滋养人的心灵,为人提供生命指引。因而,基于人的养成,从个人、社会、人生以及自然角度梳理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特质,是进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重要前提。

    1.内外兼修、形神兼备

    中华美育以完整的个人为培育对象,注重个人外在形象和内在精神的塑造,强调通过内容与形式兼具的艺术来培养内心和谐、举止得体的人。这在儒家思想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儒家追求的是“成圣人”“成大人”的最高理想人格,注重内圣外王,强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文,重外在形象;质,是内在气质。对君子来说,当具备了良好的美德和仁爱之心后,就会由内向外散发出独特的精神气质,落在行为层面表现为既文雅又有礼貌。彬彬有礼、温婉敦厚是一种君子人格,也是中华美育的培养目标。儒家注重“遵礼”,目的在于教人懂得基本的礼仪规范,以保持个体行为雅正、社会秩序和谐。由此可见,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中华美育既注重个人的内在气质,也关注外在的言行举止,强调内外兼修、形神兼备。这对于我们培养心灵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的新时代青少年具有重要启示。

    2.尽善尽美、美善统一

    尽善尽美、美善统一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了美与道德教化、美与人格修养等,体现的是美对善的促进,对人格培育、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李泽厚曾概括了美善统一的美学特质:“通观整个中国美学史,美善统一始终是个根本性问题,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的美学思潮中,对于善的实质、内容的理解,以及美善如何获得统一的看法有所不同。”关于美对善的促进,荀子也有论述。荀子曰:“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荀子·乐论》)荀子强调了美善相乐,即美善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尽善尽美的儒家音乐美学理想。总的说来,中华美育注重将道德和理想统一起来,追求一种向善的境界,以培养尽善尽美的个人。

    3.礼乐修身、家国天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礼乐传统和诗教文化。礼,主要指统治秩序、国家典制、社会活动的准则等;乐,则是乐舞歌诗的总称。礼乐教化主要是通过书法、音乐与绘画等礼乐的具体形式向个人传达行为准则、礼仪规范和社会要求等内容,实现乐教和诗教的感化、净化和教化作用。乐,具有一种由外到内的感染力和净化力,好的音乐感人肺腑,能够让人愉悦、静心、节制,使人积极向上。此外,孔子还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种以入世寻安身反映到现实中,就是个人在家国情怀的驱使下,心怀天下,忧国家事,自觉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基于此,以诗、乐为代表的礼乐文化既是对群体秩序的维系,也是培育个人家国情怀的起点,推动由个人教育通达至家国天下教育的实现。

    4.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和”是中华美学的重要范畴。钱穆先生曾指出:“一部中国文化史,正如听一场歌唱,不外一和字。”这里的“和”有和谐之意,但并不是指形式上的和谐,而是侧重多维度、深层次的和谐与融合,强调天人之间、人人之间以及个体身心之间的和谐。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中蕴含着以诗词歌赋为载体、以审美情感为中介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力量,通过情感的共鸣促进人伦之和、社会之和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是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的重要内核,是创造世界文明百花园的价值基础。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区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苏ICP备06023074号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西城路17号   电话0519-82851227 邮编:213200   

扫码关注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