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理论学习——罗燕
时间:2024/2/21 9:22:49 来源: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963次
二月理论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有效实施路径
常州市金坛区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罗燕
“跨学科学习”属于“课程综合化”或“综合性学习”范畴,其谱系之源的前提是“分科”(学科)教学的事实性存在,它是在“分科”或“学科”教学基础上所做的综合。由于中国古代教育领域中文史哲不分家,不存在西方意义上的“分科课程”,其教育内容一直都是以一种综合形态出现的,因此不存在什么跨学科与不跨学科的问题。1905年中国实施“癸卯学制”以来,加强了分科教学,学科得以强化,综合化问题及需求才开始凸显。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中小学一线实际情况来看,若要按照新课程方案要求,长期坚持、有效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学科内容的跨学科是远远不够的,儿童观的变革、学习方式乃至评价变革都要与跨学科学习相一致,否则仅仅是内容的跨学科,而学习方式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评价也聚焦在知识点上,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学习。正如坦纳夫妇所言:“尽管活动方案的目标是儿童的兴趣与经历,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结果却根据传统学校教学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评价不能与目标相匹配······只要这种评价存在着,脱离传统和习惯的活动教学即便在开始实施之前,也注定会失败的。”
第二,跨学科主题学习不能变成相关学科知识的拼盘,否则其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很有限。现实中许多跨学科学习呈现出的就是“拼盘”现象,也就是将相关学科知识简单叠加在一起,各学科知识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有机联系。坦纳夫妇指出:“综合并不意味着把各部分拼凑在一起,像一个人做蛋糕时把各种原料放在一起那样,而是运用各部分间的联系,并使部分服从于普遍原理。”这有可能就是教育部课程方案中强调跨学科学习必须是“主题”学习的动因之一。
第三,学校在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时,可以先进行顶层设计、整体架构,然后再放手由教师们自主进行开发与设计。由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往往变成学科知识的简单叠加,而且随意性、碎片化现象比较普遍,这样会严重影响其效果。因此,为稳妥推进这一工作,我们建议学校在前期作为主导力量,在年级层面每个学期进行50课时左右的顶层设计、整体架构(每学期总课时大约500多课时,教育部课程方案规定不少于10%的比例用来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经过几年的学校整体架构,广大教师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在学科有机关联中学会关联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引导教师根据所教学科的实际内容,自主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这样,跨学科主题学习才有可能扎实有效、稳步推进,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