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味朗读为抓手,共探童诗的美好
时间:2021/12/27 18:47:56 来源:金坛西城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2405次
12月23日,全体低语组老师齐聚一(2)班,聆听陈老师执教的教研课《雪地里的小画家》。这是一篇耳熟能详的、富于童趣的课文,全文只有短短的六句话,讲的是一群小画家在雪地里画画的事。
陈老师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设计了两条线,一是巧妙利用情境图识字,争取在熟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二是贯穿始终的朗读指导,感受小画家的快乐,两条线相辅相成,设计教学时牢牢利用情境图,识字的同时还进行说话、写字的练习,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一、巧妙利用情境图
创设良好的语文教学情境,有时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篇课文中,小画家们用自己的脚印作画,画出了“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这些都是大自然非常美好的事物,借助图片认识它们,并相机拓展竹子的用途,竹子可以做成“竹椅”、“竹桥”、“竹篮”、“竹筷”,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相结合,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最后回归到朗读上面。
二、灵活多样的指导朗读
首先,因为课前的谈话导入,学生说出自己看到雪后:会兴奋,会叫喊,会跑出去堆雪人等,所以,指导学生朗读第一句的感叹句水到渠成。其次,在学生听老师范读、自己读课文后,数句子时还发现了问号,此时点拨:感叹号和问号都是句号的兄弟,表示一句话的结束,然后带领学生读出问号疑问的语气。让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还会说哪些问句?练习用“为什么”说话,做到听、说、读、写相结合。
三、自主探究生字
结合课后题,落实识字和背诵。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最符合其认识过程的应该是由具体的已知知识到抽象的未知知识。识字本身较为枯燥,把抽象的识字过程形象化,给学生直观理解的条件,让他们体验到识字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陈老师采用具体生动的教学策略,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认识“群”这个字时,迁移了之前的知识点“一群大雁”、“一群鸭子”让学生感受到“群”表示数量很多,进而拓展“羊群”、“牛群”、“群山”等新鲜的词语。认识“洞”这个字时,引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接着出示树洞、山洞、地洞的图片,引导孩子平时多看课外书,多增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