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素养导向下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第十六次课题组活动报道
时间:2025/4/29 14:40:52 来源: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118次
“即梦” 话荷,共赴数字素养提升之旅
—— 课题组第十六次活动报道
2025 年 4 月 24 日,城西分校三年级(1)班的课堂上,蔡燕老师执教的 “荷花数字海报设计” 课题组研究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此次活动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中荷花主题课文为依托,融合 “即梦 AI” 智能创作平台,引导学生在文学与科技的碰撞中提升数字素养,解锁 “AI + 学科” 的创新学习模式。
一、情境导入:当荷花遇上数字创意
“清晨,一阵清香扑鼻而来,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课伊始,学生们重温语文课文中描写荷花的优美段落,在诗意氛围中开启创作之旅。随后,课堂化身 “数字设计工坊”,虚拟数字人发布 “荷花云上展馆” 海报征集令,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我们要当设计师啦!”“要用 AI 做海报,太酷了!” 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二、创意设计:AI 赋能,让想象落地
(一)初探 AI:从 “单一关键词” 到 “结构化表达”
活动以 “互评设计图” 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优秀海报的构图、色彩和文字搭配,建立 “主题明确、要素完整” 的设计认知。随后,“即梦 AI” 神秘登场 —— 这个能将文字转化为视觉作品的智能工具,立刻引发了学生的惊叹。
在 “牛刀小试” 环节,学生尝试用简单提示词 “荷花” 生成海报。然而,生成的作品因缺乏细节被评价为 “单调”。教师趁机引导:“如何让 AI‘听懂’我们的需求?” 通过对比两组提示词 ——“荷花的海报,最上面是标题,中间是荷花的图片,最下面是荷花课文里的句子” 与 “标题‘婀娜多姿的荷花’,左半部分半开荷花图,右边全开荷花图,文字在下方”,学生直观感受到结构化提示词对精准传达创意的重要性。
(二)风格化创作:从 “标准化输出” 到 “个性化表达”
掌握提示词技巧后,课堂进入 “风格化设计” 阶段。“我想要水彩画风格的荷花,像课文里写的‘仿佛穿着轻纱的仙子’!”“我要做科技感海报,让荷花‘长’在发光的星球上!” 学生们分组讨论,结合文学积累与想象,向 AI 发出个性化指令。当 “实景荷花”“水墨写意”“卡通萌系” 等风格迥异的作品逐一呈现时,课堂瞬间变成创意迸发的 “数字画廊”。
(三)评价与总结:构建数字作品评价体系
“这幅海报的标题醒目,诗句选得特别美!”“要是颜色对比更明显就好了。” 在作品评选环节,学生围绕 “主题鲜明、构图合理、创意独特、技术流畅” 等标准,对小组作品进行互评。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总结:“一个好的数字作品,不仅要有‘内容美’,还要会用‘技术语言’表达想法。”
三、拓展延伸:当文学经典对话 AI 智能
活动最后,课堂开启 “豆包对话叶圣陶” 环节。学生通过智能工具向虚拟的 “叶圣陶先生” 提问:“如果用 AI 画您笔下的荷花,您会选择什么风格?”“怎样让现代小朋友读懂‘荷花仙子’的美?” 在人机交互中,学生进一步感悟文学与科技的共通性 ——无论是文字描写还是数字创作,核心都是对美的发现与表达。
四、活动意义:在 “数字土壤” 中培育综合素养
此次 “即梦” 话荷活动,是课题组 “AI + 学科” 教学实践的缩影。通过 “文学文本解读 — 创意构思 —AI 技术应用 — 作品展示评价” 的完整链条,学生不仅掌握了智能工具的使用技巧,更在语言表达、审美想象、逻辑思维等方面获得综合提升。正如任课教师所说:“当孩子们学会用‘提示词’与 AI 对话,其实是在学习一种新的‘数字思维’—— 如何清晰表达需求、如何整合多维度信息、如何在技术辅助中保持创造力。”
未来,课题组将继续探索数字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更多学生在 “智能 +” 的课堂中,成为兼具人文底蕴与数字素养的新时代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