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华五月理论学习
时间:2025/5/19 23:10:44 来源: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154次
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校整体发展的深度整合
——城西分校 韦 华
夏雪梅说过: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校整体发展之间关系的再明确,至少要澄清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学校整体课时中的10%,要厘清与学校育人目标之间的关系。校长要有整体观,国家提出用学科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创新精神的培育、实践能力的激发等是其整体指向,在学校的育人目标中应有所体现。
第二,厘清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校整体课程架构之间的关系。哪些适合纳入到学校原来的课程主题架构中,哪些适合在学科内部做,哪些是对学校现有的课程主题架构产生了冲击需要调整。学校要在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核心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校本创新,在素养目标不变的基础上,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情境是可以变化、丰富、充实、裁剪的,可以选用更适合本校校情、学情的项目、任务。
第三,厘清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校学科建设的关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并不会冲击学校的学科建设,反而对其有所助力,在解决复杂真实的问题中,更有利于学科建设向整合、前瞻的方向发展。
第四,厘清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校课程制度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学校课程制度、资源的调整需要配合跨学科主题的重点领域,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跨学科主题学习所带来的学科交叉领域也会是人工智能、创新技术运用的聚集点,需要结合学校的数字化转型一起思考。
结合这两条线,我们会发现,虽然跨学科主题学习看上去是10%的内容,但给学校的课程创新提供了契机,也给学校的育人方式变革进入到学科中提供了契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顶层设计要基于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创新,促进学校在教与学、课程资源与管理上的整合探索。
这段话深刻阐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校整体发展的关系,不仅明确了实践路径,更揭示了教育改革的深层逻辑。读完这段论述,我深受启发,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 跨学科学习不是“加法”,而是“重构”
文中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并非简单地在原有课程体系上增加10%的课时,而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系统性变革。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跨学科教育需要打破学科壁垒,重新设计学习路径,使知识在真实情境中流动起来。如果学校仅将其视为“额外任务”,而非育人方式的核心转变,那么跨学科学习就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2. 学校育人目标需要“升级”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意味着学校的育人目标必须与之匹配。传统的学科教学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而跨学科学习则更关注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培养方案,确保跨学科学习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贯穿整个教育体系的思维方式。
3. 课程架构的“动态调整”至关重要
文中提出的“三级整合策略”(融合型、嵌入式、突破型)让我印象深刻。跨学科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有些主题可以融入现有课程,有些则需要全新的设计,甚至可能倒逼学校课程体系的优化。这种动态调整的能力,正是未来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
4. 跨学科学习与学科建设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促进
有人担心跨学科学习会削弱学科教学,但文中指出,恰恰相反,跨学科实践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学科知识,并促进学科教学的创新。例如,在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地理、生物、数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不仅能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还能让学科教师反思如何让知识更具现实意义。
5. 制度与资源的支持是成功的关键
跨学科学习的落地离不开学校的制度保障和资源支持。弹性课时、跨学科教研团队、数字化资源平台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如果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跨学科学习很可能流于形式。因此,学校管理层必须主动调整组织架构,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