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2月份理论学习
时间:2025/2/11 21:19:21 来源: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64次
2025年2月12日,乙巳年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作为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元宵节不仅承载着团圆和美满的寓意,还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这个热闹非凡的节日,一起来了解那些不可不知的十大习俗。
一、赏花灯:灯火璀璨照人间
元宵节最为人熟知的习俗莫过于赏花灯。这一习俗起源于东汉明帝时期。相传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宫中和寺院“燃灯供佛”。这一做法逐渐流传至民间,形成了元宵节张灯结彩的习俗。每到这一天,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会悬挂各式各样的花灯,整个城市灯火辉煌,犹如白昼。这些花灯形态各异,有带穗的挂灯、美观的座灯、秀丽的壁灯、精巧的提灯,还有能旋转的走马灯,绘制着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花鸟鱼虫等图案,栩栩如生,美不胜收。
二、猜灯谜:智慧与乐趣的碰撞
猜灯谜是元宵节另一项极具趣味性的活动,起源于宋朝。当时,元宵灯会盛行,好事者将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射,这便是“灯谜”的由来。灯谜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人们在赏灯的同时,驻足于灯谜前,开动脑筋思考谜底,一旦猜出,便会收获满满的成就感。猜灯谜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场智慧的较量,它让人们在欢乐中学习,在思考中传承文化,为元宵节增添了一抹浓厚的文化气息。
三、吃元宵:团圆美满的象征
元宵作为元宵节的标志性食品,是阖家团圆的象征。早在宋代,民间就开始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来又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虽然做法和口感有所不同,但都寓意着团圆和美满。元宵由糯米做成,有实心的,也有带馅的。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枣泥、果仁、山楂等;咸馅则有荤有素,如猪肉、羊肉、牛肉、火腿、虾米、蔬菜等。如今,元宵已经成为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
四、舞狮子:驱邪镇妖保平安
舞狮子是我国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者其他集会盛典,民间都会以舞狮子的形式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被视为百兽之王,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
五、耍龙灯:风调雨顺的祈愿
耍龙灯也叫“舞龙”,是元宵节期间民间一种重要的娱乐活动,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在古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时,舞者们手持龙具,在龙珠的引导下,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戏、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展示出龙的精、气、神、韵。
六、踩高跷:技艺与欢乐的结合
踩高跷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活动,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表演者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化装成各种人物,如渔翁、媒婆、公子、小姐等,在广场或街道上进行表演。高跷表演时,通常伴有唢呐、锣鼓等乐器的伴奏,节奏明快,气氛热烈。高跷一般都是木质的,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绳索绑在腿上。表演者踩着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还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枪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民俗风情。
七、扭秧歌:北方欢庆的独特方式
扭秧歌是北方人民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流传地域广泛,风格各异,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等等。其中东北秧歌流传范围最广,艺术水平最高。元宵节期间,北方各地都会组织扭秧歌活动,欢庆佳节。
八、走百病:消灾祈福的民间信仰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烤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我国民间一种祛病除灾的礼仪活动。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妇女们相约出游,结伴而行,或过桥,或走墙边,或走郊外,目的都是驱病除灾。她们认为这样做可以消灾免祸、祛除百病、延年益寿。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向往。
九、迎紫姑:民间信仰的寄托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的厕神,相传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因穷困而死。老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于是在有些地方就形成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紫姑的人偶,放在厕所边或猪栏边,向她祈求平安、吉祥和丰收。这一习俗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十、逐鼠:祈求农作物丰收的习俗
在江南水乡等地,人们还会在元宵节这天进行“逐鼠”活动。养蚕的人家会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等处。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了,从而保佑农作物丰收。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元宵节的这些习俗历经千年传承至今,每一项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节日氛围。
——选自公众号《中国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