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要素,传承红色基因

时间:2025/3/21 13:33:57 来源: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209次

聚焦语文要素,传承红色基因

2025319,我校高语组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周老师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为课题,呈现了一节紧扣语文要素、融合革命文化教育的教研课课。课堂以李大钊女儿李星华的回忆为线索,通过多层次对话与资料整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革命先驱的崇高品质,获得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4646304786409531592&skey=@crypt_70138ccf_b892466a83d1f12bd7b9de8e551fa04a&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

一、立足文本,搭建认知阶梯

伊始,周老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所学内容,初步交流李大钊的生平。学生通过分享资料,迅速建立起对人物的历史认知。随后,学生默读课文,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时间顺序梳理事件,既把握了回忆录的文体特点,也为后续分析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在感知人物形象环节,周老师巧妙设计关键词分类活动。学生从文中提取“慈祥”“耐心”“沉着”“坚定”等词语,发现李大钊兼具“父亲”与“革命者”的双重身份。这一环节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父亲”形象为切入点,拉近学生与革命英雄的情感距离,为深入理解其革命精神搭建了认知阶梯。

二、聚焦细节,品读人物品质

课堂的核心环节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展开。周老师引导学生聚焦李大钊的言行、神态和外貌描写,通过分角色朗读、情境还原等方式,体会人物品质。例如,在分析“烧文件”的对话时,学生通过揣摩父亲“不慌不忙”的言行,感受到他对家人的保护;在法庭场景中,学生结合李大钊“平静而慈祥”的神态描写,体会其面对酷刑的坚贞不屈。

为突破时空隔阂,周老师引入李大钊狱中经历的资料,并通过影视片段直观呈现其生命最后时刻的影像。学生从“拔指甲”“写《狱中自述》”等史实中,深刻理解了“伟大的力量”背后对革命事业的信念。课堂尾声,学生以“父亲未说出口的话”为题进行写话练习,将情感升华与语言表达有机结合。

三、融合资源,落实素养提升

整节课充分体现了“资料助力文本理解”的教学策略。周老师不仅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筛选资料,还通过目录展示《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一书中的生活片段,拓展学生对李大钊“教育家”身份的认知。此外,课堂贯穿“读、思、议、写”的多元活动,既落实了“体会人物品质”的语文要素,也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与运用资料的能力。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4517274967330116771&skey=@crypt_70138ccf_b892466a83d1f12bd7b9de8e551fa04a&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

四、教研共生,探索育人路径

课后研讨中,听课教师高度评价了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丁芬老师指出:“周老师以‘父亲’形象为情感纽带,引导学生从平凡中见伟大,让革命文化教育真正走入学生内心。”徐鸣老师表示,课程中“资料与文本互补”“角色代入与情感共鸣结合”的方法为革命题材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本次教研活动不仅展示了我校语文教师在落实新课标、深耕课堂中的积极探索,更体现了学科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未来,我校将继续以教研促教学,让红色基因在语文课堂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区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苏ICP备06023074号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西城路17号   电话0519-82851227 邮编:213200   

扫码关注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