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理论学习——蔡燕
时间:2025/3/10 8:45:04 来源: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227次
1、重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结构
传统的教学空间结构是工业化社会功能论导向的一种建筑结构,这种空间结构是“以教为中心”教学文化的典型反映,催生了效率主导的教学的组织形式。在这种空间结构下,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授受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固定教室中完成学习,无法开展具有探究任务的学习活动。相反,学校建筑空间若互相渗透、关联,在功能上,各空间体相互交融,彼此开放,便能极大地满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需求,从而有利于形成“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文化。这说明知识生产具有空间性,揭示了空间类型对学习方式的影响。结合学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需要,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空间生产必须朝向生产相互交融、连续、聚集的空间群,校园处处皆可成为支持学习的地方,成为一个开放性、关联性的非结构化的空间体,让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方式,选择到相应的场所学习,适应、满足学生不同类型的学习需要。
2、改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方式
跨学科主题学习聚焦课程内容中的大观念、核心概念或技能,侧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注重以扎实、丰富、具身的学习时空经历,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分析社会现象、设计方案等所需的综合素养和关键能力。显然,这些素养不是仅仅通过纸笔测试检测的,必须寻找一种超越传统的只注重结果的单一的外在评价。大量实践证明,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它“能检测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去解决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作为一种评估手段,表现性评价不是让学生在预先确定的选项中进行选择,而是要构建一个答案,生产一个产品,或执行一个活动。即是说,表现性评价不是评价学生选择的答案,而是一种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完成某项任务之中的评价。它要求学生必须做一些事情,进行某种动手的学习。从这个角度来看,表现性评价包括一个非常广泛的活动,从用几个单词完成一个句子(简短的回答),到写一篇完整的分析(文章),再到一个调查与实验(动手)。表现性评价正是通过收集学生开发成果所经历的过程和实践的信息,判断运用知识去解决真实的、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这里的学习形式可以是一封有说服力的信函、一个小组调研项目、一篇研究论文、一场乐队独奏会、一件艺术品等。可见,表现性评价本身的特质使得它具有统整课程与教学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