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理论学习——罗燕

时间:2025/5/29 10:50:33 来源: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109次

                           中小学如何有效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

      当“跨学科主题学习”进入到学科中,成为学科课时的“10%”,这意味着在国家课程的话语系统中,跨学科成为学科课程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中小学阶段,跨学科主题学习为学生们提供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激发创新创造、培育团队合作能力的重要契机。然而,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并非易事。如缺乏明确的定位与系统的顶层设计,往往会导致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资源浪费和效果不佳。此外,中小学还需要面对如何合理设置学习目标、优化课程设计、整合资源等诸多挑战。

    当下广泛探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应该区分狭义和广义,否则会引发歧义。很多学校并没有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由此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误解。

     狭义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特指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指出的“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反映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大多数学科都划出了特定的内容,这其实是本次“双新”学科课程内容创新的一种重要载体。虽然统称为“跨学科主题学习”,但事实上这里的“主题”是一个泛称,纵观各学科、年段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具体形式是非常多样的,有问题、任务、项目、活动等。2024年以来,诸多学科新教材都通过各种方式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纳入到教材的逻辑结构中,至此,这一“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载体真正落实到了“新教材”中。

     广义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则泛指学校中各种以主题、问题、项目等方式进行的综合学习。在“双新”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出现之前,学校中就广泛存在着这种意义上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比如综合实践活动,有些学校是以主题的方式来落实的;比如校本课程,有些学校会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打通进行主题化的处理。总之,学校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育人目标、校情特色构建相应的主题系列,这种类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内容宽泛,形态多样,带有“校本”的特征,一般是在学校的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等领域,与课程标准、教材关联不大。
     综上所述,第一种跨学科主题学习基于课程标准,落在学科课程,带有统一性,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必须做的;而学校自己构建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基于学校的校情、生情,带有特殊性,有灵活性,是学校自身意愿的体现,是可以选做的。在“双新”的视角下,两者的开发和实施方式有共性,但也有张力,课时总是有限的,需要学校在有效落实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校本创新。

跨学科主题学习带来了新的学校发展和课程创新的机遇,新课标要求的主题设定和校本的创新实施之间并不矛盾,两者相辅相成。校长可通过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进一步有效地利用10%的课时,在进行学校顶层规划时至少需要考虑两条线:

这两条线的分析要同时进行,相互协调,通过这两条线,事实上是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校整体发展之间关系的再明确,至少要澄清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学校整体课时中的10%,要厘清与学校育人目标之间的关系。校长要有整体观,国家提出用学科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创新精神的培育、实践能力的激发等是其整体指向,在学校的育人目标中应有所体现。

第二,厘清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校整体课程架构之间的关系。哪些适合纳入到学校原来的课程主题架构中,哪些适合在学科内部做,哪些是对学校现有的课程主题架构产生了冲击需要调整。学校要在明确跨学科主题学习核心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校本创新,在素养目标不变的基础上,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情境是可以变化、丰富、充实、裁剪的,可以选用更适合本校校情、学情的项目、任务。

第三,厘清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校学科建设的关系。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并不会冲击学校的学科建设,反而对其有所助力,在解决复杂真实的问题中,更有利于学科建设向整合、前瞻的方向发展。

第四,厘清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学校课程制度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学校课程制度、资源的调整需要配合跨学科主题的重点领域,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跨学科主题学习所带来的学科交叉领域也会是人工智能、创新技术运用的聚集点,需要结合学校的数字化转型一起思考。

结合这两条线,我们会发现,虽然跨学科主题学习看上去是10%的内容,但给学校的课程创新提供了契机,也给学校的育人方式变革进入到学科中提供了契机。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顶层设计要基于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校本创新,促进学校在教与学、课程资源与管理上的整合探索。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区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苏ICP备06023074号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西城路17号   电话0519-82851227 邮编:213200   

扫码关注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