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五月份理论学习
时间:2024/5/7 21:55:22 来源: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786次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的绵延与传承,必须从小学教育抓起,特别是小学语文教育。小学语文教育应提升为一个体认、感悟、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过程,教师可以部编版新教材为契机,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
一、新教材下语文教师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教师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只有重视和强化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才能在民族文化的建设、民族精神的培育与文化的弘扬等方面有所作为,从根本上推动中华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
当下的语文部编教材增加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在选文上,插图也更有古色古香的中国味,每册教材中都有大量的古诗词、童谣的引入。教材通过传统经典故事、寓言等课文传播着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对当下的小学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如二年级下册识字部分有《传统节日》这一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设计了有关于“中华传统节日”的古诗词及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还有我国传统风俗民风的文本设计,这对现任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契机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所采取的策略及方法
(1)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
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学段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可安排其诵读《论语》以及一些稍长的宋词等;在时间上可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进行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诵读过程是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再结合其它方式引导学生从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可以有效地培养其纯正无邪的品质,抵制不良的精神污染。
(2)穿越时空,延伸扩展,把握文化特质
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探究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蕴含其中的文化特质。比如,针对新教材中大量增加的古诗词部分,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作者所处的年代,讲述作者的人生经历,把学生的思绪拉到作品创作的年代及作者所处的境遇中,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此情此境,领悟其思想。再者,在本作品的基础上延伸扩展一些与此作品相类似的或相关联的文章,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其它作品中更深刻地理解本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情感。
(3)结合生活体味传统文化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充分延伸到课外学习中,鼓励学生课余品读鉴赏传统文化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结合上面提到的新教材中“中华传统节日”的教学单元开展适时的综合性学习,在平时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
如对于王安石《元日》这首诗的教学,教师可以将传统的春节文化给学生进行渗透讲解,除诗句中提及的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春联外,还有哪些春节习俗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在其中渗透了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
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集中表现在人们对节日的尊重与喜爱。在教学活动中,在端午节、重阳节以及清明节和中秋节、新年等节日即将来临之际,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对对联、猜灯谜以及编中国结、赏月、吃月饼等相关的风俗民俗活动,并让学生收集一些与这些节日相关的小故事以增长见闻。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找与端午节相关的资料,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人物相关,是否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是否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再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诗歌朗诵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吟诗词、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让小学生学习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像这样我们引领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综上所述,童年的教育对个人文化品质的形式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学生童年时代形成的文化烙印将影响其终生。教师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用好新教材,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喜爱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摘自微信公众号《文化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