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数组春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报道

时间:2024/3/6 12:27:06 来源: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字体显示:大 中小 阅读:748次


课堂展风采 教研促成长

——低数组春学期第一次教研活动报道

为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本着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教学理念, 36午,在城西小学开展了一场精彩的教学研讨活动。低数组全体老师参加了本次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首先由年级数学组耿春风老师进行课例展示有趣的乘法计算》。课堂上孙老师主要渗透观察,发现,验证,运用这一学习方法。从学生解决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初步感受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计算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计算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各种方法自己探索,获得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后,耿春风老师先就这节课进行说课,同时提出自己的不足和困惑。随后,全体数学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点评,老师们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肯定了本节课中所展现的亮点。同时,对于就老师的困惑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相信在此次教研活动中,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收获与思考,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积蓄前行的力量。在教学教研的路上,我们携手前行!








有趣的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谈话:我们刚学完的这一单元是什么内容?你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了吗?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中,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发现这些有意思的规律。看看能发现那些规律,对我们的计算会有些什么帮助,带来那些方便。你有信心找出规律、应用规律吗?

设计意图:结合当前知识引入课题,衔接自然,可以促进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内容产生探索规律的欲望,形成探索规律的动机,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交流共享

1.探究乘数是11的乘法计算。

(1)出示题目:24×11 53×11

谈话:一个两位数和11相乘的得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先列式计算。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提问:把积的每一位上的数和原来的两位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汇报:

①24×11=264,所得的积的个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4;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2;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2+4=6。

②53×11=583,所得的积个位上的数,和原来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一样,是3;积百位上的数,与原来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一样,是5;积十位上的数,等于原来两位数个位与十位上数的和,是5+3=8。

(2)引导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猜测62×11的积。

提问:猜一猜62×11等于几?

追问: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用竖式验证一下。

师小结:两位数与11相乘,积的规律可以概括为“两头一拉,中间相加”。

(3)出示题目:比一比,看谁算得快。

23×11 16×11 43×11

让学生根据发现的规律快速地说出答案。

设计意图:这里就是按照规律的形成过程安排的:先让学生计算两位数乘11的积,再分别把竖式里积每一位上的数和两位数十位、个位上的数比较,初步建立联系,并和同桌互相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什么关系”,由此综合不同算式中的共同点,抽象、概括出规律。同时,还注意让学生思考“怎样发现的”,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过程,了解观察、比较是发现乘法中这一规律的重要方法。

(4)出示题目:64×11

提问:试着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追问: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再问:为什么百位上的数“6”变成“7”,多了1是从哪里来的?

(5)试一试:59×11 67×11

2.小结:一个两位数与11相乘时,可以把这个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百位上,个位上的数字写在积的个位上,再把两个数字之和写在积的十位上,十位上的数如果满10,要向百位进1。

设计意图:在初步获得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运用规律写出得数,并笔算验证,以确认规律,体会验证规律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填写两个数位上数相加满10的乘法积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适时提示可以帮助学生排除障碍,并通过正确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认识和完善规律。

3.提问:你能出一些像这样的算式考考大家吗?

学生出题,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反馈完善

1.探究两个乘数十位相同,个位相加是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

(1)出示题目:22×28 35×35 56×54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在小组交流说说算式里的两个两位数的特点。

引导:像这样的算式,老师能直接算出得数,即22×28=616、35×35=1225、56×54=3024,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验证老师的计算是否正确。

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板书相应过程。

(3)你随便出这样的算式老师还能一下子说出得数。

让学生试着出题。

(4)追问:究竟这里面藏着什么秘密呢?观察这些得数,它们有什么特点?把你们的发现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当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同,个位上的数之和为10时,它们的乘积的末两位等于两个乘数个位上的数相乘,积的末两位前面的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同其本身加1之和的积。

设计意图:在学生探索出两位数乘11的规律后,应该能更加独立地探索出另外一组乘法的特点。按照观察、发现、总结、应用的规律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2.试一试。

(1)先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再用竖式计算验证。

15×15 43×47 69×61

(2)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并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同学交流。

24×26= 44×46= 74×76=

25×25= 45×45= 75×75=

3.让学生同桌互相出题,写两道这样的算式互相考一考,说出得数。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意图:梳理整节课的知识点,体会探索乘法规律的一般过程。为今后探索规律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有趣的乘法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一节“探究规律”课。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单元复习的思考题中。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两位数乘11的计算规律,以及“同头尾合十”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规律。这节活动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验证,运用”这一过程,感受探索规律和和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在试上时我有点担心课堂节奏不太好掌控,24×11,53×11,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发现不了规律,也很难表达自己的发现。在和其他老师的交流中,我意识到要给学生给多的启示,于是我在课件上用不同的颜色把个位和十位区分开,这样学生观察起来就很方便了。其次为了让学生的规律表达更规范,我在问题的设计上更详细了,让学生能结合问题的句式表达。由于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规律的探索与发现,而不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此,我把一些计算放在了课前,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规律上。在教学两位数乘11的规律时,可以在学生发现了规律之后,让学生自主创造一个算式,列竖式计算一下,并观察是否符合规律。这个过程比单纯地让学生计算验证更有说服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会变得更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学生出现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1的情况,从而产生了认知冲突,最后在研究中加深对这个规律的理解。而在教学第二个规律时,练习中有一个算式61×69,积是4209,而不是429,这里可以让学生先通过估算判断429太小了,然后再去想到底积是多少。这样做能让学生对于估算的用处有更清晰地认识。



版权所有:常州市金坛区段玉裁实验小学城西分校 苏ICP备06023074号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西城路17号   电话0519-82851227 邮编:213200   

扫码关注城西小学